Mac 软件评测:不尽人意,但未来可期
Mac 软件评测:不尽人意,但未来可期
最近几个月,AI 辅助开发极大地提升了软件开发效率。最近这段时间的软件行业可谓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从去年 9 月开始,我接触的一系列软件都有了不错的发展和更新,这里更新一份迟到的评测,谈谈我对这些新产品的一些个人看法。
Arc:浏览器黑马
相信少数派的大家对 Arc 这款软件也不陌生了。自从这款浏览器诞生之初就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Arc 的社区在这几个月之间也飞速发展。
(其实这篇稿件的延迟也是因为 Arc 近期推出的几次更新让我不得不在稿件也要对自己之前的部分进行更新)
纵观全局,其实我对 Arc 这款产品的底层设计并不是特别喜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我是一个重度的依赖浏览器书签用户,Arc 对书签的处理某种意义上略微轻率了一些,而且对书签的划区某种意义上阻碍了我对自己收藏工具的检索。
- 我长期使用 iTab 作为自己的个人主页,在 Arc 的设计逻辑中,「浏览器主页」这个概念几乎被忽略了。
- Arc 的笔记功能对我并不实用,不仅不便导出,而且编辑的过程中不方便在笔记中查找。
上述的三个缺点至今仍然是 Arc 的对我硬伤,但是我认为瑕不掩瑜,Arc 依旧是我目前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浏览器,取代了之前 Edge 的地位。这些优点我会下面一一为大家进行解释,究竟是什么玄妙的功能可以让我放弃一个我使用了接近 4 年的浏览器。
Arc Boosts:自定义 UI
让我真正长期开始使用 Arc 的第一个原因,其实是一个大部分用户很容易忽略的功能「Arc Boosts」。通过 「Arc Boosts」功能可以很方便的对浏览器进行 CSS 编辑,从而达到对网页布局、配色达到定制化的效果。这个功能看起来似乎很鸡肋,但是对于学术写作有一定需求的我来说,有一个网站是我长期的心头之痛:「Overleaf」
文件目录的字体太大,而文章目录的字体太小,非常不和谐。而且很多不经常需要使用的功能,例如 Chat、Layout 会占据大量空间。而且不得不说,目前的灰绿配色也不是很美观。而在 Boost 的帮助下我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份 Boost 也共享给大家,方便其他 Overleaf 用户更舒适地编辑文章:Over Leaf Boost Link
类似地,我为 ArXiv 配置了更美观的配色,Notion 配置了我喜欢的字体,还有 Medium 配置了便于我阅读的行宽和行间距。可以让我的阅读体验更赏心悦目。
其中 ArXiv 我还使用 JS 增加了一个配置:「Bionic Reading」。
简单来说,是通过对单词的部分进行加粗的方法,从而辅助我们阅读的时候更快抓住单词的重点,从而达到提升阅读速度的效果。长期使用下来效果确实非常不错。不过这里我因为在 Boost 中增加了 JS,所以不能通过链接直接进行分享,我这里直接贴出我在 ArXiv 中实现 Bionic Reading 的 JS 脚本:
1 |
|
效果如下:
Arc Max:用 AI「解放用户」
在 Arc 成功吸引到全世界目光的过程中,Arc Max 提供的 AI 功能一定是这个浏览器的真正核心。之前少数派的文章中也介绍了「标签自动命名」、「下载文件自动命名」、「页面 AI 问答」等功能。其中下载文件重命名确实解放了我手动管理下载文件夹的时间。
此外近期新出的功能也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
其中 Tidy Tabs 解决了我之前在各种浏览器中都遇到的痛点问题,手动整理标签的成本确实太高了。在管理标签的路线上,我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最初我使用的是 「Chrome Group」手动分组,但是 Chrome 的横向标签设计也严重阻碍了标签整理这一流程。一次偶然和同学聊天,我接触到了 Edge 的 Verticle Tabs 设计,非常合理的解决了标签过多就不能看到标签内容的问题,这一设计也让我当即放弃 Chrome 转入 Edge。后来也使用了 Workona 和 Session Buddy 插件,各有千秋,但是都不能完美符合我对标签管理的最理想形态。直到 Arc 给出了我这个最优解:侧边栏可以用快捷键收放自由,可以用 AI 自动分类整理,可以在 Tab 中自由搜索和切换。这种轻盈的形态确实是我真正理想的 Tabs 管理模式。
个人评价
作为一个 Arc 用户来说,Arc 的很多设计理念也并没有那么理想。但是我还是希望用最多的篇幅介绍我心目中的年度生产力工具。
优点: - Arc Boosts 对网页深度定制化 - Arc Max 便捷的 AI 功能 - Arc 便捷的标签管理和搜索 - 网页截图、滚动截图非常便捷,集成到了基础功能 - 可以直接把网页标题和链接提取,复制成可以直接使用的 Markdown 格式,对写作非常友好 - 对当前页面 Clear Cookies/Cache 功能对开发者非常友好
缺点: - 书签管理失去了传统收藏夹的目的,现在不得不依赖第三方插件去管理收藏夹 - 笔记不能导出,直接复制会丢失格式信息 - 希望有类似 Safari 的 Tabs 浏览功能,平铺展开 Tabs 便于查找
Zed:让编辑工具更轻盈
Zed - Code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Zed 是去年唯一一款被添加到我工作流中的编辑器,诚然,我日常用的最多的编辑器其实是 VS-Code,但是 VS-Code 插件较多的时候确实启动速度也不是特别理想。特别是如果我的任务只是复制文本的部分片段,或者轻量的编辑一些配置文件,我其实是不希望使用比较重的工具完成任务的,但是轻量级的工具有时候无法满足另一个重要的需求:AI 补全。
之前我的配置方案一只是 Nvim + Copilot/TabNine 插件,不仅配置上有一定的门槛,而且使用起来的体验也并不流畅。打开文档之前需要先开终端的工作流也比较累赘,有时候收到别人微信共享发来的文件不能直接编辑也让我有一些头疼。Zed 的出现恰好解决了上述的诸多问题,不仅内置集成了 Github Copilot,也支持各种轻量的编辑任务。
个人评价
尽管如此,Zed 作为初期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初,但是不妨碍我对这款轻量编辑器的喜爱。
优点: - 足够轻的编辑工具 - 集成了 Copilot AI 补全,提供 AI Chat 等 AI 代码交互功能 - 支持 Vim 编辑,同时也支持系统快捷键和其他编辑器的快捷键配置,不会影响自己的使用习惯
缺点: - 插件相对较少,且安装非常不方便 - CMake 和 Cuda 等语言不提供语法高亮,需要等待社区进行适配 - 设置编辑和早期 VS Code 一样只能用 json 文件编辑,缺少 GUI 进行配置调整
Notion Calendar:一统江山?
Notion Calendar 算是近期比较新的一款日历工具了。其实从发布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我觉得自己对他也提供了足够多的宽容态度,但是其开发进展确实非常不尽人意。
首先谈一谈我使用 Notion Calendar 的动机,我确实需要一款能够「回顾日程」的日历。一年前,我在少数派上的第一次投稿谈到了我基于 n8n 让「滴答清单」和「Notion」联动,我的日程其实在 Notion 上有一份备份的记录。
基于 n8n 的开源自动化:以滴答清单同步 Notion 为例 | 少数派会员 π+Prime
同时,我的合作项目的文档也是通过 Notion 进行更新发布的,所以 Notion 中其实是包含了一些在我「滴答清单」和「日历通知」之外的信息的。如果有一款 Notion 团队开发的日历能满足我的所有日程信息统一管理,我自然也是非常乐意的。但是 Notion Calendar 其实做得非常不理想。
个人评价
优点: - 界面美观,现代化的日历产品 - 同步 Notion 笔记中的日程信息,补全了我日历生态中的最后一环 - 有 Arc 浏览器的对应支持 - 基于 Notion 提供会议跳转支持 - 提供 Notion Page 跳转支持,可以便捷的跳转想要访问的笔记
缺点: - 基本功不扎实,没有做好基础的日程添加功能:例如我在 Apple Calendar 中输入「周四下午两点开会」就可以直接添加一个会议日程,在这里反而需要在对应的日期下点击,一一设置日程事项、时间 - 缺乏除 Google Calendar 之外的日历支持,我日用的 Calendar 是微软产品 - 缺乏 Microsoft Teams 支持,我日用产品是 Microsoft Teams
综上所属,除了对微软用户格外不友好之外,其实……可能算得上试一个还不错的产品,期待后续提升。更专业的测评也可以看看少数派的这一片文章:
功能追踪 03:年度重磅产品上线,Notion Calendar 终于来了,它怎么用,好用吗? - 少数派
Immich: 山河入梦
相册需求其实是现代用户的一个长期需求,尽管现在的手机存储空间持续增加,但是照片内容的管理和整理确实也是一个日益增加的需求。如果直接使用网盘同步所有的相册内容,会需要给网盘平台支付高昂的会员费用,而且实际提供的空间也相对有限。
因此在我自己组件 NAS 之后,就使用 NextCloud 作为自己的相册同步方案,管理自己的相册。但作为通用性网盘的 NextCloud 的短板也同样非常明显,对于音视频和图像的管理并没有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提升方案。所以我也试着使用了一些专业化的相册应用去提升一下自己的使用体验,最终选择了 Immich。
个人评价
作为新生几年的产品,Immich 打磨程度已经让我非常惊喜了。已经成为我最喜欢的相册管理工具。
优点: - 上传照片方便,自动同步 - 基础功能扎实,用户交互简单,提供多客户端 - 提供机器学习功能,提供本地的相册人脸识别功能 - 有非常完善的 GPS 服务,在同类应用中,「地图」和「照片」结合效果是最好的 缺点: - 网页端功能相对欠缺 - 识别相册中「手机截图」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bluestone:一步之遥
作为一个笔记软件的重度使用用户,市面上基本所有的笔记软件我多少都有一些了解和接触。现在日用的软件栈也是基于 Obsidian 建立起来的。(非常感谢少数派的各位大佬,给我提供了非常多可以借鉴的使用提升方案)
Bluestone,是我在 Typora 之后见到的最好的 WYSIWYG Markdown 编辑器。Typora 收费之后,对我的日常工作其实是没有产生影响的。然而,我日常工作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其他学科领域的朋友,例如学法律的、文学的和一些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甚至是非理工科的朋友。那么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是 Markdown,也不理解什么是「页面渲染」。那么解释 Markdwon 确实会有一些小小的瓶颈障碍。Typora 在我的工作中,一直是一个「轻量编辑」、「娱乐写作」的生态位,但也是我「介绍 Markdown」、「介绍我的工作流」中最重要的一款软件。但是自从 Typora 进入收费阶段之后,要么只能用老版本的软件去进行介绍推广,要么就是自己多买几份留着,作为宣传时候的不时之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 Bluestone 作为完全开源的软件,弥补了我这两年的一个心头之痛。
个人评价
这款软件我个人评价其实非常高,已经超越了「能用」达到了「好用」的水平了。也确实成为我现在日程工作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为止的版本更换字体还是比较麻烦的,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处理。这也是我评价它「一步之遥」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开发者说不定可以在不太忙的时候,考虑一下开放「主题社区」。浏览代码之后,所有关于 UI 界面的内容基本上都在 bluestone/src/renderer/src/styles at master · 1943time/bluestone 里,而这一部分和软件的主题功能是比较独立的。如果可以提供 1-2 个主题模板作为参考,相信社区很快能提供非常多好看美观的主题。
优点: - 美观、流程的 WYSIWYG Markdown editor - 开源免费! - 基本功扎实,编辑体验良好 缺点: - 缺乏社区生态
小结
其实过去的一年,我自己测试和使用过的软件/插件还有很多:
- Trancy:我去年最喜欢的浏览器翻译插件
- Affine:可能非常适合团队写作开发文档的笔记软件,适合 Brainstorm
- Legado:安卓读书神器 ……
其实这个事情上我一直抱有一些奇怪的纠结。作为使用者,我乐于看到这种百花齐放的生命力。但是作为开发者,在深度思考和解构的过程中,也难免沮丧。很多软件也曾经有过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是因为商业化、社区分裂、开发者出走、缺乏盈利等各种原因,没有发展到最后。不过正如《双城记》中的开篇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机会和危机也总是并存的。希望之后可以继续体验更多的优秀产品,我也会把自己的一些使用提升小妙招随时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