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 Series 0 - Why Obsidian
系列开篇
这一个系列,我希望在最近稍微闲下来的时间里,整理一份学习曲线比较平稳的 Obsidian 教程。虽然现在类似的教程非常多,但是我作为一个“在读 PhD”,我希望整理出一份更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
Obsidian 的使用其实并不复杂,其本质就是一个“好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 + 文件管理系统”。所以首先,我会简单介绍我的信息处理流程,以及 Obsidian 在我的信息流中所处的地位。之后会用简短的篇幅介绍 Obsidian 的基础使用和快速上手。至于之后的更新内容就比较随缘了,我会逐个介绍各种灵活使用 Obsidian 的 tips,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阅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学习成本。
下面是一个拟定的目录,在更新之后会附上每一篇的链接。
前言篇:
- 我的笔记系统和知识流
基础篇:
- 下载安装:基本介绍, markdown 语法
- 自带插件:基础设置介绍
- 外观配置
进阶篇:(持续更新)
- 文件管理,homepage
- 跨平台同步
- 缓存清理
- AI 生成
- 自定义命令
- shell commands
- 自动发布
- 日历和每日视图
- 模板和模板语法
- 自定义主页和面板
- dataview 和 dataviewjs 语法
流动的信息,贮存的知识
在经历了互联网各种产品的迭代轰炸之后,”笔记软件“随之变成了一个重灾区,各种各样的笔记软件在疫情时代爆发式增长,Notion,Obsidian 和本土化的 FlowUs,Flomo,语雀等等,一系列产品都有各自的优势。
在一个软件论坛上,一个产品经理吐槽,国内的产品迭代速度实在是过于惊人,Notion 的对标产品一年就能出十几个。但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这些用户来说其实是更有利的,有更大的可能性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具啦。除了好用之外,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便宜,有教育优惠的肯定往死里薅;其次,需要 UI 美观整洁,功能脏乱杂的工具尽量避开。不过不要沉迷于工具的功能,周总理曾经说过,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是要使用工具,而不是将自己变为工具。
我个人理解中,信息的流动过程有如下的三个阶段:
- 信息收集和学习
- 内化整理和消化
- 写作和输出
下面就从每一个角度分别进行阐述。
信息收集
木有本,水有源。作为一个学生,我的信息来源也是多元的,所以需要借助一些中转媒介进行处理。
网页信息
扔进 Cubox,晚点再学
网页上的信息来源就比较多了,这也是我日常最多接触的信息来源。因为计算机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很多流行的知识如果写成书,再出版,可能都会花费几年的时间,这个时候知识已经不新鲜了。所以日常看看 Github Trending 啊,看看科技周刊之类的订阅对我们更加实用。我在这里实用的中转是 Cubox,一个全平台非常便捷的小工具,效果类似于 SimpRead + Flomo 的合体,相当于一个临时收藏夹,我看到好的东西,希望深入学习了解都会把他们扔进去,这样我打开电脑想学点新东西的时候,只需要打开 cubox 就可以了。cubox 也可以便捷的座位临时备忘录,扔点自己的小灵感进去也是不错的。
(其实我个人更加推荐 SimpRead,功能上更多元,而且和笔记软件耦合更好,和 Flomo 还有绑定的会员)
论文/专著
Zotero + Calibre,图书馆模式的管理
文献的管理和阅读用于是一个头疼的问题,相关内容的递归学习很容易让我们深入回不来,而且文献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收纳,不然的自己引用的时候就会出一堆幺蛾子。这里安利一下 Zotero(配合坚果云几乎无限免费存储)。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相关的 PDF 读书的时候,我们需要标记备注或者形成自己的笔记和思考。
我的策略是:
- 以读懂学会为目的,不生产无意义的标注和笔记
- 论文用 Zotero,专著和书本用 Calibre
- 精读的论文和书本使用 Margin Notes 生成思维导图,减少重读的时间
- 精读的书和笔记使用 GoodNotes,手写的笔记和思考有时候还是有必要的,记录自己的推导过程
例如我读文章只关心这个算法的性能,所以他的算法、测试数据选择、机器平台我会更关心,至于文章的理论背景我就不会做过多的学习,所以这部分我就不会跟着一步一步的推导物理或者数学的背景。如果是一些有价值的算法,我也会跟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梳理,必要的时候记录自己的推导过程。
杂
Notion 装的是快乐
这里需要做一个个人的分类,对于学科方向的,或者是理论性比较强,比较重要的知识,我会称为 Solid Knowledge,我主要通过自己的电脑和他们接触。上面几类都属于 Solid Knowledge,他们值得收纳到我的知识库中存档整理。有一些知识更了灵活,我称为 Fluid Knowledge,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要,而是这种知识更碎片化,编辑的场合也更多元,例如我们看到一个有用的剪辑视频的方法,这种知识我更加倾向于我能用任何一个设备便捷的记录和查阅,他们使用的频率不一定很高,但是场景多元且灵活,不一定需要我坐在书桌前认真学会,有时候碎片的时候也能学学(比如前段时间沉迷 Oxygen Not Included 的玩法还有追了几部超级好看的剧)。
这种知识,我一般扔到 Notion 里面管理,Notion 的强大的数据库分类检索功能已经不需要我做过多的介绍了,网上有无数相关教程啦。
任务管理
人傻事多,全靠滴答清单
补充一条,我的任务管理也是单独用另外一个软件同步的,国内叫滴答清单,国际版叫 TickTick,数据同步的。
不过国内的教育优惠之后非常非常便宜,99 一年。真的真的非常实惠了,最重要的是管理类 app 的功能都有了,从最基本的事务提醒,到日历同步,到任务标签查询,随手笔记,番茄钟。这些都集合在了一起,而且不是很杂乱,官方又一篇如何使用滴答清单实现 GTD 的教程,如果担心功能复杂的可以读一下,大概 5 分钟就能完全掌握。学习曲线相比 Omnifocus 低了很多。
(坦白来说,如果 Omnifocus4 发售,我大概率还是会用它)
小结
上述的软件帮我整理了我的信息手机流向,这里我计算一下开销:
- 滴答清单 99 元一年
- Cubox 免费版够用(如果笔记太多可以加,也是 99 元一年)
- MarginNotes,这个嘛……咬咬牙,可以在少数派上面买,280元终生(有平替,不是特别推荐,虽然巨好用,但是确实有点不太合算,且学习曲线比较陡峭)
- GoodNotes 我是半价的时候入手的,25 元,太实惠了
所以,对我来说,我每年花 99 充值滴答清单,其余的就没有额外开销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可以接受的!
知识库
知识库的核心不在这里重点介绍啦,主要就只有一个软件:Obsidian
如果说一个笔记软件,可以把开源社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我觉得应该是 Obsidian 了。我使用的时候经常感慨的不是软件本身,而是各种各样的插件也太离谱了,有的甚至吊打官方(比如 Onedrive 同步,就不用花官方的 $50 一年的同步费用了)。
知识库我这里配合了一些其他的软件进行辅助:
查缺补漏定期考察
Anki,我最认可的记忆辅助软件。免费好用,而且可以根据自己任意的需求定制自己的学习模式。
辅助作图
Xmind + Draw.io
免费的画图工具,(不过也提一下 Miro,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导图工具,教育优惠是免费的,比 Xmind 更好用)
临时处理
一些临时的 Markdown 随记和临时信息处理就用免费小软件好啦,SimpleNotes 就很符合我的需求,就是一个跨设备的临时同步工具,方便我在其他地方写点东西,便于自己有空的时候同步回自己的知识库。
小结
这部分开销:0
不过核心还是 Obsidian 的管理和设计,这个之后的笔记会详细介绍。
(以及一个补充,我的知识库不是只增的,我经常会从中砍掉一些东西放倒另外一个存档专用的知识库中,这个时候 Obsidian 的 tag 查找就非常好用了。这个具体之后会进行介绍)
输出
至于输出环节,其实这篇文章是我知识库完整建立之后的第一篇文章,我非常希望在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整理之后,我也将这篇文章作为我 Obsidian 系列的教程开篇。我更加希望自己可以和别人进行交流和学习,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这些作品不好,可以随时指正的,欢迎讨论交流。
至于写作的输出方案,这里我有一些输出和写作的平台,中文社区我最终选择了知乎,算是一个质量比较高的平台了。英文我选择的是 Medium 和 Mirrors,后者是我最近在了解 RSS3 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一个有意思的平台。还有一个免费的地方,是 Github Pages,不过现在基本放弃了,毕竟一个好的博客平台我更希望有交流和互动,单纯的发布并不是我写作的目的。而且基于我的插件定制方案,现在我还实现了自动化发布的功能,可以方便的将自己的工作发布出去。
然后就是工作的输出方案了,和别人合作的时候别人用的工具千奇百怪,有 Trello,Youtrack,当然更多的是 Notion,具体看别人安排了,毕竟合作要兼顾集体便捷。
输出的时候就是对自己知识库完备性的考察,我这个时期会做大量的检索和重新整理,Obsidian 的一个核心插件:Dataview,完美的符合了我的需求,可以使用类似于 js 的语法,对自己的笔记进行查找和检索,在之后的系列教程也会为 Dataview 专门开辟篇章。